华东师范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

致敬吾师|度白雪以方洁,干青云而直上

发布日期: 2023-05-30   作者:  浏览次数: 18

我们都会成为远行的风帆,是一期一会的惦念;只有老师是驻望的港湾,按期迎接一只只新来的船。

 ——题记

在华师大马院学习生活已经走过两度春秋,枕着樱桃河的流水潺潺,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无垠宇宙里炫目遨游,在思辨和讨论的风暴中冶炼思维。越是进一寸,便越是感到理论的广博和自身的鄙陋,好在身边总有亲切的同门亲友携手同行,学院总有丰富的讲座论坛开拓视野,前方总有智慧的导师指点迷津。其中对我影响最大、帮助最大,同时也是我最信赖和崇敬的老师,就是我的导师闫方洁教授。

心有信仰:以孩童式的澄澈丹心来思政育人

作为思政课教师,闫老师在思政育人上有着孩童式的澄澈丹心,在她看来,上好思政课不仅是作为思政教师的职责所在,更是播撒种子和孕育未来的耕耘过程,因此致力于把每一堂思政课都打造成知识性与价值性相融合的盛筵。每一年她都会花很长时间来打造跟学生的“见面第一课”,设置当下青年最关切的现实命题,选取最新颖的现实案例,生动活泼而又一针见血地让学生领略到马克思主义的“年轻”与“可爱”。她曾经跟我说,虽然大学教授的工作内容有很多,她最看重、也是最热爱的就是给本科学生上思政课,因为“世界总有一天会交到你们手里,我希望我这时候多讲一点,你们能把世界变得更好一点” 。

在我正式读研之前,每当别人问起我要就读的专业时,我回答的声音总带着一些迟疑、一些羞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几个字是那么烫嘴。因为过往学习经历和固有偏见,在我看来,马理论学科既像一本陈旧沉重的典籍,板着脸絮叨了一个多世纪的繁琐教条;又像一本单薄的政治宣传册,公文和讲话像上霜的玻璃窗般生硬冰冷。作为跨专业学生,我是怀着畏惧而略带排斥的心踏入学校大门的,但担任导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助教的经历,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

在第一堂课,闫方洁老师没有让我们翻开课本,而是轻盈地走下讲台来到同学的身边,问:“在你们心中,马克思主义,是否离我们遥远,你们是否会觉得它空洞、抽象、高高在上?”听到这个问题,我的第一反应是骇然:尽管心中隐约有类似看法,在长久模式化教育中我更担心说出来会被贴上“政治不正确”的标签。在闪烁的目光里,闫老师笑了起来,眼睛明亮而真诚:“大家不用想太多,给出真实的答案就好;我们的思政课不能逃避真问题,更不能拒绝真问题。”在之后的课程中,我时常会想起闫老师的这句话来;因为她确实一直践行着这句话,那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回答“真”问题。

回答“真”问题总是很难,以情动人和举例论证只是辅助手段,只有真懂真信才能把理论讲透讲清,才能让理论入耳入脑入心。为了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闫老师从我们的衣食住行讲起,说资本逻辑是如何潜移默化地教导我们美、时尚、幸福的定义,说劳动作为幸福之源为何却让打工人苦不堪言,贴近生活但又刺破生活的案例讲解让我们发现原来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

回答“真问题”又往往最有意义,尖锐和“非主流”的提问背后,是青年面对理论与现实间巨大峡谷的焦虑与迷茫。面对“共产主义只是自我麻醉的幻想”“共产主义高估人性”“共产主义实现与我们无关”的多种质疑,闫老师结合共产主义的发展史讲起,描述马克思怎样为共产主义去神秘化、去空想化,破除我们长久对共产主义的误解,鼓舞我们为共产主义做出自己的阶段性贡献,指出“共产主义是历史必然性、理想崇高性与现实操作性的有机统一”。

每上一堂课,我的心就好像从一个狭小幽闭的房间里、朝着明亮开悟的地方又前进了一步,于是群山飞鸟啁啁,太阳初升,光辉如流金灿烂。我逐渐了解也逐渐爱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而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生出了身为马理论学科学生要传递精神力量的自豪感与使命感。闫方洁老师深厚扎实的理论功底,精心敬业的备课解读,乐教爱生的澄澈丹心,这些珍贵的材料共同建筑起了一座春天的长桥,一头连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信仰,一头通向对学生成长深沉的爱。

眼有关爱:用姐姐般的柔情守护去培养学生

都说“师父如父母”,但因为闫方洁老师本人太过“年轻有为”,40岁不到已经荣升教授和博导,所以在我们面前更像是温柔可亲的大姐姐,时常在生活的土壤上播撒爱与馨香,带我们出去聚餐唱歌、听我们倾诉忧愁烦恼;永远在奋斗的海浪中替我们护航,尊重我们的志趣与选择,送我们去往想要去的远方。

那一次我带着小伙伴报名参加了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比赛,在那之前我从未有过站上讲台授课的经历,也不曾录制过宣讲的视频,能依靠的只有一腔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孤勇,还有一口就答应提供参赛指导的闫方洁老师。我们聚在一起打磨作品,先是像巨斧砍山一样,讨论、提出又迅速推翻了疫情中的青年担当、红色电波、历史观等十多个不适合的课题,最终确定了“现代化”这一理论主题;接着好似搭建积木,我把每一部分的问题和话语搭成一个体系后,闫老师就用提问来敲打检验每一处是否牢固,撑得住追问的留下,被击破的替换;最后我们开始米上雕花般开始调整所有细节,从语气词的设置、手势动作的安排,到表情的转化、停顿的长度。

那时候闫老师自己的课程与课题压力也很大,但只要我有了什么新想法、调整了新稿子发给闫老师,不出半天满满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就堆满了聊天框。一天下午导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让我当着她的面全程讲一遍,逐字逐句地帮我过。对比闫老师讲课时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我实在是差的太远了,于是越讲越没有信心,害怕自己最后的表现对不起闫老师付出的满腔心血。闫老师听出来了,立刻鼓励起我:“其实你已经讲得很好了,我们只需要更加精益求精。有时比赛的过程就是我们提升能力的过程,结果不是最重要的,你说呢?”那天辅导结束后,闫老师还怕我受到了打击,又连给我发了好几条信息,劝慰我要有自信,我所要做的,就是站到台上完整地讲一遍就实现目标了!

在闫老师的鼓励下,我先是拿到了校赛一等奖,接着是上海市特等奖、全国一等奖,表面上的高歌猛进,背后是闫老师的一路守护:在我临上台慌到腿抖时,闫老师及时发来信息祝我充分展现风采就足矣;第一次录制视频效果不好时,是闫老师及时另外联系摄影工作室、让我重新录制;在终于迎来胜利硕果后,闫老师第一时间在师门群和朋友圈为我们真心庆贺。

每一次我想尝试新比赛新任务的时候,闫老师永远毫不犹豫站在我的背后支持我、指导我;每一次我遇到困难挑战的时候,闫老师永远第一时间响应我的求助、尽力为我提供帮助;而每一次我犯错搞砸工作的时候,闫老师都会和我站在一起去想怎么弥补修正、事后再叮嘱我吸取教训、总结经验。

那次闫老师负责筹办“马克思主义原典与当代”第三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在那之前我从没有过组织大型活动的经验,但只是一句“我想尝试一下”,闫老师就毫不犹豫地把组织的任务交给了我。第一次负责组织全国级别的学术论坛,好像行走在高山之间的钢索之上,计划中的任务重重、预料外的状况频出,但比起胆战心惊,我却开始享受行走间的流云飞鸟、青山巍巍,因为来自老师的帮助就像是一张安全网衬在我的身下,让人格外安心。老实说我实在是闯了不少祸,预约教室忘了错开社团活动时间、线上讨论会议设置错误、会议桌牌打错名字、海报出现错别字……但迎接我的从不是疾风骤雨的批评,而是温和的指正和及时的援助。

从闫方洁老师温柔的话语中,我知道我的错误与过失绝不会让我失去她的信任与爱,它们只是我成长之路上必须要经历的风雨,如此而已;导师会用她的智慧和经验教我怎么做一把伞去应对,如果雨实在太大,我可以暂时躲在她的伞下,被她牵着手慢慢朝着前方走去。

结语

 “度白雪以方洁,干青云而直上”,在我偶然间看到这句诗后,顿时觉得闫方洁老师的名字是多么贴切。和闫老师相处,如同清晨微风拂面,是那样清爽舒适,“心有信仰,眼有关爱”,她正如皑皑白雪一般品行高洁,站在那里就成为了我们向往的青山。

时光的步子走得好快好快,我已从初入马院的萌新变成了即将毕业的研三师姐,曾经帮我选课、看论文的师兄师姐早已离开校园,师门里叽叽喳喳叫我“师姐”的小师妹也会最后一次购买从校园返乡的车票。如果到了离别的关头,也许我们也该郑重地整理好过往的回忆,用一些特别的仪式来纪念我们轨道交汇的瞬间。终有一天,我会按照闫老师所教的、做好一把自己的伞,然后一往无前地踏入到连天的雨幕当中;而每当我听到雨水敲打伞面的轻响,耳边似乎还会回荡起闫老师温柔的声声叮嘱:

 “若雪非常非常能干,不可思议的能干”

 “要注意统筹安排,抓大放小,不要什么都做”

 “在最好的时光中,抓住时代的风帆乘风而行”

 ……

作者简介:刘若雪,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就读时段20209-2023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