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青山,是一个人的问学史;行而不辍,是一群人的求学路。丽娃河畔书声响,樱桃河岸桃李香。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从学生到老师,他不是过客,是个归人。
——题记
2003年,朱国华老师重新踏入华东师范大学时,丽娃河畔的微风拂过他满怀憧憬的脸庞,当年的中文系学子已经成为年轻的人民教师。而如今,二十载兢兢业业,二十年风雨兼程,他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在三尺讲台上言传身教,在桃李芬芳中慎思笃行。育人路上躬耕不辍,研学途中初心不改,“求实创造,为人师表”是他最朴素而真实的写照。
为人师表,育人不辍
三尺讲台,一腔赤诚;寒来暑往,几度春秋。自从成为人民教师的那刻起,教书育人始终是镌刻在朱国华老师初心中的关键词。繁忙的管理和科研工作阻挡不了他对第一线教学工作的热情,课堂与学生一直是他二十年来的心之所向。
朱国华老师连续多年开设多门文艺理论类课程,这些课程内容扎实、视角新颖,不仅受本专业学生的欢迎,课堂中还有许多旁听的身影。同时教授不同层次、不同课程的学生,他深知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他会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本科课程《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导读》的教学中,他带着同学逐字逐句翻译外文文献,将学生引向概念与论证的细节,充分打开理论思考的空间。在硕士《文学社会学》课堂上,他为学生挑选一本经典书籍,将不同章节分配给同学们提前研读,课上由学生主讲,老师随时补充,形成生气勃勃的师生对话。在博士课程《文艺学范畴研究》课堂上,以讨论班形式组织共同研读原典,在训练学生的阅读、翻译、阐释和表达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养成开放的理论视野、严谨的研究态度、端正的学术趣味和开诚布公的学者风范。
他是华东师大中文系的老师,更是华东师大中文系的学生。他总是在思索中文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朱国华老师求学于文学氛围浓厚的八十年代,那是中文的黄金时代,那时他像一块永不满足的海绵,在中文系的乐土中孜孜不倦地汲取涌流的知识。而如今,他作为中文系教学改革的领军人物,正勤勤恳恳地反哺他的文学家园。他力主恢复华东师大中文系的写作传统,创建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创立媒体与创意写作专业硕士点并担任导师;他主持设计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组建“元化学舍”,推动拔尖人才培养机制的更新,2019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入选教育部首批“强基计划”,2020年,“元化班”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教育部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是全国中文学科六家之一;他积极推动办学国际化,与世界名校德国哥廷根大学建立了“汉语言文学(世界文学方向)”本科双学位项目,这是国内人文学科少有的双学位合作,具有开创意义;他主张以“经典导读”代替“概论”作为本科课程体系的重心,领衔讲授《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导读》等原典精读类课程;他坚持以圆桌讨论作为理论教学的主要形式,从教学设备、方法到课堂组织模式都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他倡导建立研修班、夏令营、暑期学校等多种平台,推行中期考核制度,帮助研究生尽快进入科研状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不辞繁琐,身先垂范,推动各类教改项目的申报与建设。2019年以来,他领衔建设《文学概论》MOOC平台课程,该课程2020年入选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目前已申报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相关配套教材也在编写中。在其担任中文系系主任期间,华东师大中文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学科,全国排名第三。2021年,他荣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成为本年度全国获此殊荣的8位教师之一;2022年,他荣获上海市“四有”好教师(教书育人楷模)提名。
师生接力,薪火相传,朱老师将卓越学术转化为卓越育人丰沃土壤,在教书育人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涌现出众多优秀弟子,多位获得教育部优秀成果奖、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等嘉奖,师生形成教学教育合力,为华东师范大学的卓越育人工作贡献力量。
求实创造,追求真理
朱国华老师总是强调,导师对于学生,不仅是学术上的指引者,更是精神上的先驱者,科研上的领路人。他勉励学生在面对社会热点问题时要坚持真理,“要有勇气公开地运用我们的理性”,所作毕业演讲《忠诚于真理》阅读量达数十万之多,引发热烈反响。他倡导扎实、端正的学术态度,坚持带领学生研读理论原著,一点一点弄通文句。他要求学生在研究某一课题时,尽可能竭泽而渔地搜集材料,勉励学生“板凳要坐十年冷”。他强调理论研究与教学必须面向前沿,反映学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因循守旧、抱残守缺既是学术发展的大敌,也是学术人格养成的障碍。
数十年如一日的潜心研究,朱老师获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他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文艺理论研究》主编等,长期致力于中外文艺理论基本原理的研究,积极参与文艺理论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出版多种专著。近五年来,主持“当代西方前沿文论研究”“阿多诺文艺美学著作翻译、笺注与研究”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及其它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权力的文化逻辑》等科研成果获得教育部优秀研究成果奖二等奖及上海市社科优秀研究成果奖一等奖等荣誉。
科研对朱老师来说,不仅是一个人的学术之旅,也是与学生们勠力同心在学海作舟,还是与不同教学团队之间精诚合作。作为华东师大文艺学教研室的核心成员,他在教研室梯队建设、教学与科研的团队合作、教学与研究成果的交流分享等方面,有理念,有布局,有办法,正是在他的带动下,研室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成为华东师大首批“立德树人教师团队”和党建工作的榜样教研室。他强调不同教研室在教学与科研上的合作,他所创建的“丽娃沙龙”二十余年来致力于推动青年学者跨学科交流,对中文系教学与科研骨干的培养居功至伟,在上海高教界也很有知名度。他所主持的《文学概论》慕课调动多个教研室共11位老师参与,展示出华东师大文艺理论研究的开放视野和整体实力,社会反响良好。他还利用自身强大的学术号召力和挂靠中文系的中国文艺理论学会、《文艺理论研究》杂志等高端学术平台,组建了系列文论教学与研究的团队和研修班,为青年人才的培养做出重要贡献。
一篇篇论文、一部部专著,思想与智慧跃然于字里行间;一个个荣誉、一本本证书,付出与努力凝结成璀璨的勋章。朱老师从容不迫的学者姿态背后,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学术积累,是夙兴夜寐的求实与笔耕不辍的创造。
胸怀国家,心系世界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身为汉语文化工作者,该以怎样的姿态面临激荡复杂的国际形势?新文科背景下,又当以何种行动投身于中文国际传播事业?面对这些问题,朱国华老师筚路蓝缕,践履笃行,他胸怀着国家战略大局,践行着专业责任担当,在学科的国际建设这条道路上日夜兼程,不断地推动学科融合发展,开创国际中文传播新领域。
作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学科建设的领军人物,朱老师一直致力于推动新时期中文学科融合发展和专业建设。为此,他参与建设全国首个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的比较文学系,与国内外各知名高校学者开展长期交流合作,致力于以文学为桥梁进行跨文化、跨学科研究,积极参与构建新型全球文化格局的系统性工程,它同时是美国哈佛大学“世界文学研究中心”的中国高校理事单位。比较文学系的成立,不仅打造了语言传播与比较文学的“学术共同体”,发挥了比较文学天然多语言载体、跨文化视角与多元文明参证映鉴的学科优势,而且加深了中外人民之间的心灵沟通及情感和文化认同。
朱老师认为,一个高标准的本科专业建设,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学术发展。因此,他在担任国际汉语文化学院院长以来,通过梳理培养方案,推动精品课程建设来优化夯实培养过程,并积极引进优秀的青年师资,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2020年至2022年,华东师范大学中文学科的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言专业先后入选教育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同一个中文学科下面三个一流本科专业,这一在国内高校比较罕见的成就,背后是朱老师带领全体师生锲而不舍的努力。
作为国际汉语文化学院院长以及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执行副主任,朱老师始终秉持让学科为国家的发展服务,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服务的学科理想。他努力推动建立国内唯一挂牌的语合智慧教室,服务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需求;举办首个《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研讨会,积极服务国家标准建设及推广政策;策划成立对口支持阿联酋中文教育基地,为促进国家在中东地区的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服务而不懈努力;策划成立首个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教师发展专委会,并担任主任委员。朱老师还领导基地全力推动中文国际传播事业发展,在他的带领下,基地先后承办了“2020年国际中文教育交流周”系列活动——国际中文教师线上培训研讨会、“2021年全球孔子学院外方院长研修”研讨会等,推动开放、包容、规范的现代国际中文教育体系构建;连续承办英国“中文培优”夏令营,优异表现获得《人民日报》报道;首创的实境直播线上中文教学的新模式获得了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项目合作外方和各国学习者的一致好评……学校国际文化交流事业蓬勃奋进的发展,离不开他深远的中文国际传播意识和卓越的学科建设能力。
胸怀国家,心系世界,朱国华老师这种宏大宽广的胸怀与久久为功的担当,不仅体现在大刀阔斧的学科建设上,更彰显于润物无声的思想教育中。朱老师始终注重培养理论研究者的世界关怀与中国自信,他强调一定要先将西学经典弄通弄懂,但是弄通弄懂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中国学者的独立思考,从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术研究体系。他发挥自身学养的优势,引导学生在中国与西方、理论与实践之间进行双向思考,亲身示范如何参与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的中国话语,在此过程中不断强化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
先为良师,后作益友
朱国华老师不仅是同事们眼里勤恳真诚的“朱院长”,也是同学们学习时传道授业的“朱教授”,更是在生活中亲切温暖的“朱老师”。
在学生的学业上,朱老师随时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不仅推荐阅读书目,更鼓励学生提问,乐意与他们进行平等的交流切磋。他常和学生举行读书活动,精读经典书籍,共同学习;在指导论文时,他会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给出恰当的建议,认真批阅学生论文,除了指出具体问题外,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还会通过与学生的聊天,发现和抓住学生有价值的想法,然后给出建议。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他表现出巨大的耐心,花费了大量的心血,直到对方取得令人满意的进展。他鼓励学生“走出去”,积极帮助学生联系国外学校,协助学生参与国际访学项目,并尽可能地予以经费支持。他还特别关心学生的就业,不管是本科还是研究生,都曾得到他的热情鼓励和无私帮助。
在生活中,朱老师对学生倾注了巨大的关心与支持。他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进行心理疏导。他经常为经济有困难的同学提供各类帮助,同时也营造了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氛围。在朱老师的引导和示范下,师门同学之间不只自发组织读书活动,对于生病或遭遇生活变故的同学,也及时关心和援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朱老师每学期都不顾自己的陈年膝伤爬上高层楼梯,探望新生,在国外访学或出差期间,帮助学生搜集所需文献,千里迢迢带回国。2022年三月份以来,上海师生笼罩在疫情阴影之下,朱老师意识到同学们的处境,始终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心理健康。封校第二周,面对疫情下的学习和生活,同学们心中满是焦虑。朱老师与每一位在校的同学及时联系,询问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对于他们提出的需求和建议、需要的学习资料等,朱老师不遗余力地向学校反映,并寻求解决之道。封校以来,由于出行受限,同学们的不安与日俱增,朱老师专门以腾讯会议的方式和大家线上见面聊天,并把在校的同学聚到微信群里,与同学们密切沟通,关注大家的动态,积极协调解决生活和学习的困难。
学生敬爱朱老师,不仅由于他教学效果好,育人成效大,榜样力量强,更是因为在同学们心中,朱老师不仅是教学相长与润物无声的良师,更是关心生活与关爱成长的益友。他将育人落实于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一言一行里都是对学生深沉的爱。
在华东师大的校园里,在华东师大人的心中,朱国华老师就像一面旗帜,引领着中文系文艺理论教学和研究的发展,引领着中文国际传播事业的发展,引领着众多学子求学不辍的道路,引领着求实创造的蔚然学风。飘扬的旗帜上,是人民教师的奉献与赤诚,是文人学者的磊落胸襟与浩荡情怀。
来源:中国语言文学系
撰稿:张潇萌
编辑:王诗怡
审核:姜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