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5日下午1时30分,在华师大闵行校区第一教学楼311教室,入学不久的哲学系2020级新生们迎来了“开学第一课”。华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哲学系杨国荣教授和新生畅谈哲学系的历史文脉,以及哲学的发展与流变。杨教授还兼任国际形而上学学会(ISM)主席、国际中国哲学学会(ISCP)会长、国际哲学学院(IIP)院士、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等。
杨国荣教授首先讲述了哲学系的相关情况与历史沿革。杨教授以极为宽广的理论视野和历史视野、极为精炼的语言,为同学们描绘了一幅自上世纪30年代传承至今的华师哲人思想源流。虽然华东师大哲学系的组建时间并不算很长,但其学术风格与传统却与清华大学哲学学风渊源颇深。杨教授从北大、清华创立哲学体制、奠基学术风格讲起,向同学们描绘了注重历史考察和历史梳理的北大传统以及注重理论建构与逻辑辨析的清华学风。虽然清华与师大相隔千里,看似毫无交集,但是在精神的延续上却紧密相连——当初金岳霖、冯友兰两位哲学大家的学生冯契先生将清华关切哲学建构、注重逻辑思辨的风格带到师大。因而这一学术传统得以在冯先生对于后辈的教导中代代传承。更为重要的是,在吸收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冯契先生又拓展了这一传统,实现了哲学的创新,通过引入马克思主义哲学展开独到的理论建树,师大的哲学风格就此有了自身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内涵。
接着,杨国荣教授与同学们分享了做哲学研究的体会与感悟。他认为,哲学需要史与思的融汇,二者不应建立过多的壁垒。脱离了理论指导的哲学史缺失了其解释自身的前提,因而往往缺乏内在的生命力。同样,任何理论的建构与阐发,也不可能从“无”开始,唯有基于历史的积淀,哲学理论的发展才可能。要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便既需要历史学家的眼光,也需要哲学家的视野。
其次,哲学研究应该有学无中西的意识。杨国荣教授从历史的脉络介绍了中西哲学的交汇历史,并且介绍了“以西解中”和“以中解中”两种方法。杨教授援引王国维先生的观点,认为学无中西,中西两学,盛者俱盛,衰者俱衰。无论是中国哲学还是西方哲学,亦或是其他地区的哲学,均是人类文明演化的思想资源与财富,是人类文化探索的成果与结晶,都应该成为今天进行理论思考的智慧之源。杨教授认为,固守单一的传统只会造成视野的狭窄,最终导致学术的贫乏;唯有立足世界哲学的视域才能够形成广阔而全面的思考,才有可能诞生哲学的创新。
最后,杨国荣教授指出,从源的层面看,做哲学研究应当关注时代的问题,包括前沿科技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变革,等等,由此赋予哲学以现实性品格。
提问环节,同学们非常踊跃,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杨国荣教授一一回应了学生提出的学习和研究中国哲学的方法、人类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时代如何看待自身、具有思辨的哲学应当以何种姿态与方式走近大众等问题。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智慧需躬行。开学第一课让新生们对华东师大哲学系有了更深的认识,对华师哲学的源流和学术奠基人冯契先生的哲学和育人理想有了更深的理解,感受到了名师的风采,激发了同学们的研究热情,营造了浓郁的学术氛围。希望新生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涯中,以自身的努力感悟哲学的魅力,拥抱智慧而美好的人生!
文丨余涛、姜皓然
图丨袁传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