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

致敬吾师|徐天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发布日期: 2020-09-27   作者:  浏览次数: 26

        徐天芬教授是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和哲学系、自然辩证法研究所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她始终秉持“始终胸怀大局、心有大我”的理想信念与历史担当,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用丰硕的科研成果和严谨的教学态度践行着“为后人创业,不求立丰碑,只盼理想早实现”。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徐先生在1953年2月11日凭借着优异的表现,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党叫干啥,就干好啥”从此就成为了她坚守一生的信念和原则。她的工作经历和研究方向始终以党的需要为核心出发点,从地理系到哲学系自然辩证法研究所,从本科期间的气象气候学到留苏后的综合自然地理,从地理学再到自然辩证法研究,徐先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的铮铮誓言。

       徐先生对我们讲,师大地理系刚成立时可以说是家徒四壁。当初地理系只有一间办公室,几张桌子,几把椅子;全系只有五位教师,老教师只有三位:苗迪青——地质学教授、代系主任,王文瀚——气象学教授,褚绍唐——地图学讲师,她和叶学齐担任助教;她是系主任的助理,由于苗迪青先生住在校外,不常来学校,而她当时还年轻,又住在校内,所以常常一个人承担着从清洁工到系主任的各项工作。在留学苏联时,出于工作需要,时任师大地理系系主任的李春芬教授让徐先生改学综合自然地理学。1972年,也是根据组织需要,徐先生从地理系调入自然辩证法组,从此专攻自然辩证法方向,并取得了丰硕的教学和科研成果。

  锐意进取,学成归国

       1954年10月到1959年5月,徐先生在列宁格勒大学地理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苏联自然地理学家索恰瓦教授,是我校国家公派的第一批留苏生。在苏联留学期间,徐先生以超人的毅力勤奋刻苦,在一年之内以全优的成绩通过了各项考试;掌握了采集岩石、土壤、植物标本以及登山的方法,在俄罗斯平原、高加索山脉等苏联多种风光中留下了自强不息的身影;积极参加中苏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队召开的学术会议,担任了口译和笔译工作,助力中苏地理学界的交流,不负韶华,不辱使命。

       在撰写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她选择了黑龙江上游右岸的一段高地作为论文的野外考察基地,那里人烟稀少,交通不便,风餐露宿和长途跋涉都是考察的日常。尽管条件比较艰苦,先生的情绪依旧高昂和饱满,并赋诗一首鼓舞斗志:“中苏河界待开发,导师嘱我来考察,小船代步顺流下,孤舟江上伴野鸭”。最终,其学位论文《黑龙江上游右岸高地自然地理特征》获得导师和答辩委员会的一致好评,最后获得了苏联高教部最高鉴定委员会授权列宁格勒大学颁发的地理科学副博士学位(相当于中国和英美的博士学位)证书。

       上世纪80年代初,原南京大学地理系系主任、人文地理学家李旭东先生大力倡导恢复人文地理学(在此之前,受苏联地理学二元论的影响,参照苏联忽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以经济地理学替代人文地理学)。受李先生的启迪,徐先生开始重视人文地理学的核心理论——人地关系的研究,发表了《人地关系的辩证法》一文,并被《自然辩证法论文集》收录。此文还得到了地理学泰斗胡焕庸先生的称赞:“徐天芬同志《论人地关系的辩证法》一文,是她多年来对这一问题深入研究的结果,起到了总结过去、开创未来的作用,是一篇重要的学术性论著。作者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判析了各地区各时期人地关系,通过具体实例说明辩证法的理论与规律”。

新见迭出,成果斐然

        徐先生是我校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她从1972年起正式从地理方向转到自然辩证法方向,一边学习,一边研究,一边教学,为我校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从教从研几十年,新见迭出,成果斐然。

       著书立说,春风化雨。1977年11月,受教育部委托,在我校召开了高校理科自然辩证法教材的编写会议。徐先生和全国十几所院校的自然辩证法教师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会上商定编写一本《自然辩证法讲义》,并草拟了编写提纲,进行了分工。我校自然辩证法研究所负责“自然观”部分的编写,徐先生负责其中的天体的起源和演化。1979年8月,该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对各个院校的自然辩证法教学和研究工作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于1983年被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评为优秀著作,并在1987年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在上海市各高校关于《自然辩证法讲义》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在1987年出版了徐天芬主编、肖进和陈其荣为副主编的《自然辩证法教学疑难问题探讨》一书。本书是上海市各高校自然辩证法教学和科研成果的展示,是自然辩证法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传道授业解惑,用在万人之上。在1984年召开的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师第四次第自然辩证法教学讨论会上,决定由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负责组织有关院校教师编写一本适用于高等师范院校理科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材,徐先生被推举为四个负责人之一。经过几年的努力,这本由徐先生参加主编的教材《自然辩证法总论》于1990年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当年就获得华东地区政治理论图书一等奖。该书既具备教材的规范性,又具备专著的研究性;设有专篇讨论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大大提高了理科研究生对探讨本学科中哲学问题的兴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保持历史耐心,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纵观徐先生一生的求学和工作经历,她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始终把党交托的事业放在第一位,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为我校地理学科和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发展铺就了第一块基石;在完成组织布置的任务同时也成就了自我,为学术界留下了珍贵的成果,为我们这些后辈学子留下了做人做事的标准、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徐先生在退休后借用郑板桥的对联把自己比作“三秋树”,并告诫我们这些后生晚辈要在学术以及业务方面苦炼内功,做“领异标新”的“二月花”,少当低头族,多去图书馆充实自己,下大气力构建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锤炼思维能力,把自身的发展融入国家的发展大潮中,不负韶华。


 

杨广明 杭玥璐 陈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