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应灿,福建永泰人,1952年2月进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学习,毕业后留校工作,任党总支组织委员;1956年7月进入政教系,历任助教、讲师、哲学教研室党支部副书记、党总支副书记。何先生于1962年至1963年到北京大学哲学系进修学习,1976年7月至1978年7月作为上海援藏教师赴西藏师范学院任教,1986年1月至1992年2月任华东师范大学人事处处长,1990年被评为教授,1991年7月任哲学系系主任,1996年9月退休。
情系人民,请缨赴藏教学
何应灿先生是华东师范大学建立以来的第一批新生。在本科期间,何先生一直担任班长职务,195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本科毕业后,何先生留校任教,从政教系到逻辑学教研室,从人事处处长到哲学系系主任,从上海到西藏,他的工作经历和学术方向始终以党与人民为核心,实现了对党忠诚、以人为本。
何应灿先生于西藏支边教学
在援藏教学期间,何先生及当时的教师团队为西藏师范学院的基础教学留下了两件极为重要的、具有传承价值的珍宝。其一是诸多教学材料:政史专业教学大纲,逻辑学、哲学大纲,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大纲,中国历史大纲。何先生当时担任政治、历史教研室主任,对教学内容、方法进行总结,主持编撰了政史专业教学大纲,为西藏师范学院教师团队留下可贵的教学参考指南。其二则是培养了一批当地教学骨干。由于西藏师范学院前身是一所干部学校,因此培养教学方面的人才就成了亟需解决的课题。何先生及其教学团队,培养了一批教学精英骨干,为西藏师范学院的发展铺平道路。据何先生自述,援藏期间的最大收获实际发生在自己身上,除去校党委书记亲自颁发的“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外,何先生在实地工作、考察期间,对西藏的风土人情、信仰结构以及民族关系等问题都有了更深的理解与体会。
以人为本,做好人事工作
1986年,哲学系建系,在专业领域建设获得更多发展空间;同年,何先生受校长委托,转调学校人事处工作。在人事处的七年中,何先生勤恳工作、认真负责,对人事工作的认识也进一步加深。
教育系毕业的何先生一直对于学术有着自己独特的追求和向往,在毕业后体验到机关工作的不易后,更进一步激发了自己的兴趣和热爱,并申请转调政教系进行科研教学。但受校长委托,1986年,何先生前往人事处进行长达七年的工作,离开了所钟爱的教学科研岗位。在工作过程中,何先生逐渐领悟到琐细工作背后潜藏的深刻意义和重要性。人事处的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调整好学校之中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组织等各方面的关系。何先生认为,只有认真细致地关注每一件工作,尽可能给予妥善的、具有人文关怀的处理方案,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推动教学行政工作的全面发展,并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教师团队。此外,要做到大公无私,严格执行学校相关规章制度,规范办事程序,恪守底线、大公无私,确保程序规范、公开透明。
何先生谈及,在人事处任职时最难也最有意义的工作之一,就是为一批学者们如西方教育史界著名学者赵祥麟先生、著名心理学学者谢循初先生、著名基督教史和西方哲学史专家徐怀启先生,查明真相、洗清冤屈。为了还原事实真相,何先生常年在外奔波,足迹遍布中国。
不忘初心,推动学术发展
1937-1940年,徐怀启先生在哈佛大学哲学系和圣公会神学院留学,系统学习了欧洲古典哲学、逻辑学和神学,获博士学位后归国,受聘于圣约翰大学,后至华东师大任职,1956年下半年任逻辑教学小组主讲,何应灿与彭漪涟作为青年助教进行学习。据何先生回忆,徐怀启先生对他们的要求十分严格,不仅要求随堂听课,进行教学辅导,还要求他们制定各自在逻辑学方面的进修计划;但同时也相当关怀他们,常常鼓励他们多写文章拿给自己批改。此外,徐怀启精通古希腊语,但由于各种因素,未能培养古希腊语方面的人才,这也是何先生心中的一件遗憾。
何应灿先生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逻辑史。1962年,何先生赴北大进修,他先后旁听了多门专业课程,如王宪钧的《数理逻辑》、沈有鼎的《“墨经”中的逻辑》等课程,并由沈先生引荐拜访了金岳霖先生、吴允增先生。何先生先后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六五”重点项目《中国逻辑史》的编写工作与《中国逻辑史资料选》的编选工作,撰写了中国逻辑史相关章节。1988年,何应灿、彭漪涟主编的《逻辑学引论》出版,受到国内逻辑学界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何先生还参与翻译了胡适的《先秦名学史》(学林出版社,1983年)。在退休后,何先生也不忘学术研究的初心,依然笔耕不辍,延续着自己的学术生命;1997年参加普通高校“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项目《中国逻辑史教程》的编写与修订。
何应灿先生与采访同学合影
何应灿先生对我们说,自己一生跌宕起伏,饱受时代和命运所带来的波折,但无论生活将他置于何种境地,认真细致负责是他对工作的交代。同时,他对哲学系的学生们寄予厚望,并希望我们可以打好基础,在扎实的哲学基础之上做好哲学研究,实现人生价值。
供稿|胡可欣 郭舒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