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

致敬吾师|丽娃河畔 师恩难忘

发布日期: 2023-10-23   作者:  浏览次数: 12

记我法政系的老师们


今年6月下旬,不经意间看到母校华东师大校友会微信公众号上有关于我和我的老师主题征文,一时勾引起我的心绪,回想20多年前在华东师大求学岁月,历历在目。因时间久长,岁月冲刷,有些片段回忆模糊,如有不对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和同学海涵指正!

20009月,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久仰的华东师大法政系攻读政治学理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三年时光虽然短暂,但是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特别是那些可亲可爱、博学多才、言教身教并重的老师们,让我铭刻记忆深处,久久难忘……

一、卿卿我我之卿文辉老师

初入华师大校园,认识的第一个老师就是我们的辅导员卿文辉老师。卿老师长得方脸大耳,很有福相。因为我之前就在江西一个高校工作过,担任过班主任和学生管理工作,因此,卿老师就安排我担任2000级硕士研究生班的班长。在新生见面会上,他作自我介绍,开口第一句就是:同学们,我姓卿,卿卿我我的卿,以后你们有事就怎么怎么着……”,他的开场白一下子就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个老师太可爱了!!这是我当时的第一反应,也由此深深铭刻在心!

在一次院系组织的活动晚会中,主持人邀请卿老师上台即席发言,他文采飞扬,妙语连珠,特别是他对一些国际时政的评论的评价,言简意赅,画龙点睛,非常精要,博得同学们阵阵掌声。有一天我们几位同学相约到他房间,看到一面墙壁做成的书架堆满了书,让我们十分惊叹,博学不是一日练成的!

让我难以忘怀的是晚会结束后,卿老师邀请我们一些班级同学(记得当时有何鹏程、邢和祥、林浩卓、刘晓良、杨成敏等)去钱柜(当时为刚刚来大上海,第一次听到这名字一时很懵圈,听不懂是啥地方,以为是赌场,被同学笑话呢),这个地方在当时可以算是很多年轻人周末放松娱乐唱卡拉OK必到的打卡地,那个时候,这里好像可以通宵营业,里面包吃包喝,这可让我们这帮年轻人激动坏了,师生一起,尽情吃喝(当然是卿老师买单的哈),尽情唱歌,印象最深的是卿老师一展歌喉,独唱陕北名歌《兰花花》时,他一开调,就把我们大家惊住了……那个清脆响亮声中夹着哀怨凄凉的调儿,余音绕梁……比之后的歌手阿宝唱得还动听。现在回想一下,那时好像还没有星光大道,如果有的话,卿老师也许是被时代所耽误的著名歌手啦!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都已人到中年,但是与卿老师间或一起小聚畅谈,亦师亦友,十分放松惬意。

二、博学儒雅之吴志华老师

吴老师,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儒雅学士,特别是在戴黑框眼镜时透露着一股帅气。他治学严谨,学识渊博,观点独到,很受学生欢迎。

记得上政治学原理的课程时,他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理论知识非常丰富,社会热点也非常关注,有自己独到见解,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出入自由,非常丝滑。一次课堂上,说起市场和社会的关系时,谈到农民工的问题,他特别指出,现代农民工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起到重大的作用,我们在坐的各位高学历的学生,不要以为自己就比他们聪明,智商就比他们高,看不起他们。他们由于各方面原因,就是缺少系统学习的机会,实际上在社会上遇到一些复杂事情,比你们精明着呢,你们书生意气,也许还要吃更多社会的亏呢……当时我们听了大笑,有点不以为然,参加工作后回想自己所经历的一切,特别是在工作中曾经处理过有关农民工的问题,回想起来,细细品味,深以为然!

又一次上课之余,吴老师谈起他的学术经历,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笑着说,他学术的高产多产时期就是在简陋的筒子楼里,和女儿一起挤在逼仄的小房间里出产的。那时家里条件简陋,唯一的一张书桌让给女儿学习,他自己就用箱子放在床上简单拼起做书桌用,构思学术擘画未来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吴老师学术喷涌而出,先后撰写独著如《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政治学原理新编》等,主编如《政治学》《政治学导论》等合计10多本著作。在《政治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等学术刊物上独立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吴老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一直是我们仰望的学术典范!

三、风趣幽默之蒋云根老师

第一次认识蒋老师,记得是在20009月教师节的时候,蒋老师特意来到研究生住地,丽娃小区这边的研究生第16舍,看望我们政治学专业的同学们(林浩卓,张树平、何鹏程、徐建平、唐芳,李丽等),并和我们一起座谈交流,那天下午,他问长问短,我们聊了很多,特别是在我们放不开,气氛严肃有点冷场的时候,他突然用幽默风趣的话语,一下子就激发了我们,打消了我们的拘谨,融通了交流的心境。

蒋老师上课的氛围特别热烈。在上经济行政管理等课程时,要求每一位硕士按章节自己选题,课前做好准备,每次先由一二位研究生同学先讲解,提出自己的想法建议,再进行充分的讨论,最后由他点评。期间,在课间简短休息时,则或喝茶聊天放松,每每此时,就是我们无比开心的时候,因为蒋老师会充分发挥他幽默的特长,讲一些奇闻异事,冷不丁来个冷笑话,教学气氛十分欢快,收获满满。

记得有一次课余休息时间,印象特别深刻。他特别给我们讲起来他的家庭生活,给我们上了一堂如何做一个上海好男人的生动一课。他说,每次陪爱人逛街购物时,特别是帮他爱人选购衣服都是他亲自审核把关,亲自买单的,因为他十分了解太太的购物喜好,甚至所有衣服的尺寸都了然于心。期间,他还举出宋光周老师为例,证明一个山东爷们在上海是如何被同化、改造、培养成每天都十分殷勤买汰烧的好男人的……讲述过程中那个活灵活现的语言表达(时间太久,我都忘记如何用语言描述出来了)……,把同学们逗得一个个都前仰后翻了。回首一看,毕业20多年了,看看自己,在母校老师的教育熏陶中,也在不知不觉过程中融入上海,也逐步进化,自以为是做起上海好男人了,哈哈!

四、温和可亲之陈爱平老师

陈爱平老师,是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当时我和张树平同学(现为上海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也是陈老师亲自指导带教的第一批学生。

记得2001年的一天,陈老师来到我们宿舍,找我和张树平谈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和蔼可亲,说话和风细雨,温和的就像自己家里的长辈。在撰写研究生毕业论文时,由于找工作等各种因素,我的论文打磨不够,有点粗糙,陈老师不厌其烦,多次耐心细致指导,手把手教我我如何修改提高。还有我的室友张树平同学的论文,内容方向是中国古代政治,涉及很多古典文献,本人看了觉得十分晦涩难懂,陈老师多次叫我们去她办公室,一起探讨,从主题框架内容,文字修饰等多方面加以悉心指导。大概是2003年元旦时,我们前后三届师兄弟姐妹7-8人汇聚陈老师家,陈老师拿出很多美味招待我们,大家开开心心吃饱喝足,让我们这些远离家乡沪漂的学子感受到了浓浓的家的温暖。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20034-5月间,因为临近毕业,工作还未着落,心里很着急。期间接到一个单位面试通知,要求我上午9点前赶到单位参加面试,我急匆匆走到学校大门口,突然遇到陈老师脚步蹒跚,缓步走来,停下来一问说是不小心扭伤了脚踝,但是她考虑都学生课程不能耽误,所以就没有请假休息,坚持来学校上课。我提出护送陈老师一下,但是陈老师得知我要去参加单位面试,时间紧,就坚决拒绝,微笑着说,她慢慢走没事的,叫我赶快去外面单位参加面试,不要耽误工作大事,当时我心里十分纠结,但最后还是狠狠心急匆匆赶到外面单位面试去了。一晃毕业20多年,过后我每次回想此事,心里就很内疚,当时举手之劳,为啥不护送陈老师走一程到班级呢?!人太年轻,经历不多,特别是有时遇到急事要事,焦虑过度,有时就迷糊分不清方向和是非轻重了!在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一直以此事提醒自己,做事不要急,要从容一点,要多换位思考多想想……希望自己能够做得更好!!

另外法政系还有丁宝华老师,记得当时是副书记,负责学生管理工作,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一直关心帮助我们。宋光周老师一直兢兢业业,几十年如一日教授行政管理学,他们的音容笑貌一直萦绕在我们心头……

经了解,毕业后,我们2000级硕士研究生班的同学,绝大部分同学都是在高校或者在政府机关工作,有的成了教授博导硕导,有的是教育管理方面的专家领导,还有的成为政府各级部门的领导。但是无论在哪个岗位上,同学们一直秉承着母校求实创造 为人师表的校训,遵照母校和各位老师的谆谆教诲,在各条战线上努力拼搏,奋勇争先!

感谢母校的培养!感恩老师的教诲!是为记!


图片4.png

2003届法政学院全体硕士研究生毕业合影


图片5.png

2003届法政学院政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与导师合影


图片6.png

与导师陈爱平老师合影


图片7.png

与辅导员卿文辉老师合影


图片8.png

作者硕士毕业照



作者简介詹耀文,现就职于上海市委组织部20009-20036月在法政系(后为法政学院)攻读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