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徘徊于人生和学业十字路口的我,幸遇恩师,成为人才济济的潘门学子之一。我忝列其中,虽学无所长,但始终觉得自己是潘门的幸运儿。在众多同门中,唯我能在工作、生活、学业上常常追随恩师左右,对于恩师严谨的为学之道,非凡的博雅睿智,体贴的父辈关爱,更有一份独特的感受。
恩师于我,是循循善诱的严师。追随恩师研修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感受至深的是他率先垂范的为学之道。"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恩师数十年如一日,在汉英语言对比、语言哲学等研究领域孜孜以求,学术生命力之旺盛,研究视域之宽广,见解之深邃,成果之璀璨,令人折服。然而,令我印象至深的则是他着眼细节,注重培养学子们踏实严谨的研究素养。回想我博士论文初稿,颇为粗糙,存有诸多不当引注,恩师不仅不厌其烦,一一指正,还一针见血地告诫"盲目引用二手资料,极易以讹传讹:做学问容不得半点取巧的想法。"恩师的直言不讳,让我一时闻之面红耳赤,惴惴不安,但静下心来,细细体会,其用心良苦。时至今日,这些谆谆教诲还回响在我耳际,鞭策我脚踏实地做科研。同时,我也常常以此为"反面教材",言传身教,助后辈学子树立正确的科研态度和方法。
恩师于我,是让我一生敬仰的智者。"智者乐水",不在于他们喜好凌水而居,而在于他们活跃而灵动的思想,好比不居的流水"缘理而行,不遗小间"。在我眼里,恩师就是以思为乐的智者。他自幼勤学,涉猎广博,古今中外、文史哲艺,旧学新知,无不得心应手。其学术,不仅气势恢弘,立意高远,也注重微处着力,小中见大。其研究"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往往能就一问题独辟蹊径,立言引证,真知灼见,自成一体。其思虑亦忧国,亦忧民。每每党内民主座谈,我总能聆听到恩师对教育、经济、社会针砭时弊的洞见与反思。恩师虽年届耄耋,却仍然笔耕不辍,每天坚持写作,每年都有新著面世;他学务繁忙,但时时广纳信息,绝对与时俱进。各式智能设备,玩转自如。其思维之敏锐,反应之快捷,信息之准确往往令我们这些末学后辈汗颜。更令我感佩的是,与他交谈,常有如沐春风,豁然开朗,触类旁通,启迪心智的感受。今年恩师喜迁虹湾椿萱茂,创立“读译书屋”,常常与青年学子分享为学之道。润己泽人,这就是智者的魅力和感召。
恩师于我,更是无微不至的慈父。在学术、事业极为繁重之时,他也不忘常常给予我们慈父般的体贴和关怀。记得2004年秋,我初入华师求学,恰逢恩师远赴新加坡讲学。我却意外收到其邮件,嘱我去师大三村,取他与师母为我备好的越冬被褥和床垫。原来他们预想来自南方的我可能一时无法适应上海的寒冬,便早早为我备妥了这一切。我每每想起从骏逸手中接过厚厚被褥的场景,股股暖意便久久驻留心中。
在诸多同门中,最让恩师与师母为其终身大事操心烦劳的,或许莫过于我。由于远离家人,负笈沪上,我虽早届成家年纪,但生活中相识相知的朋友不多,恩师与师母实实在在地担负起为我找寻另一半的父母之职。几年间,他们动员多方资源,真心助我找情投意合的另一半。一次次的不成,一次次的再试,他们帮我意识到自己个性深处患得患失之不足,也给予我父母般极大的耐心、信心和鼓励。多年前,当我终于步入婚姻殿堂时,不仅有幸请他们来为我主婚,更在婚礼上收到恩师为我精心题写的藏头贺诗。他们的爱和祝福,于我而言,弥足珍贵。我在心中也早已视他们如同自己的慈父慈母。
未来时日,我理当尽心竭力,不负他们对我的关爱和期望。
恩师于我,是严师、是智者,亦是慈父,得以追随其左右,是我人生之幸运;其高山景行,是我仰慕之方向。
作者简介:陶健敏,现工作单位为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