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

致敬吾师|兰芷芬芳,师恩难忘

发布日期: 2021-05-09   作者:  浏览次数: 14

       初与华师结缘,源于格非,这个来自江苏丹徒的先锋作家用他典丽精致的文字勾勒出雾气氤氲的江南世界,令人为之着迷,他的小说中不止一次飘荡着让他眷恋的母校的影子,还有与他一起行走在丽娃河畔的诗人宋琳。八十年代,是属于文学的年代,沿着新感觉派代表、作家施蛰存的足迹,秉承王元化先生的风骨,华师大校园里处处弥漫着思想与文学的气息,一个个青春洋溢的学子从我身旁走过,他们眼神清亮,光彩动人。在我心里,那仿佛就是思想的圣地,文学的殿堂。陈寅恪有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人格,求学之路上纵有再多崎岖坎坷,只要对学术的初心不变,我觉得自己仍可耐住寂寞,静下心来,坚持不懈地上下求索。

      “求实创造,为人师表。”在师大的三年,是收获颇丰、不断提升的三年,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学习平台、名家交流的机会。在这里,我见到了来自哈佛的王德威教授,他温文儒雅,将关于钱钟书、巴赫金的文学理论思想分析得鞭辟入里,令人豁然开朗;在语文之美、教育之责的教育论坛上,我聆听了王荣生、郑国民、郑桂华、余党绪等一系列专家教授及特级教师的讲座,其新颖的研究方法,开阔的学术视野令人受益匪浅。我就像一块急于吸水的海绵,迫不及待地想要充实提升自己。由于暑假学习的时间短暂,因此格外珍惜,每日奔走于图书馆、自习室与教室之间,平淡而知足,忙碌而充实甚至不知疲倦。


      在教师教育学院学习的过程中,区培民老师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老师,很感谢三年前区老师给了我一次机会,让我和同学何庆芳一起朗诵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歌的隐喻性与多义性使得文本不易被阐释和解读,却给我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珍贵记忆。她坚持手写教案,不用PPT,她让我认识了李娟,走进了木心的文学世界,了解了作为一位语文老师阅读广度与深度的重要性,在我心里,她不仅是一位医者,针对当下语文教学所存在的诸多症结进行纠偏,她更是一位真正的先生,教会我们如何构建自己的教学体系,针对教学实践问题引发一系列的头脑风暴,不盲从,不逐流,能有自己独立而清醒的思考,这种科研理念无疑令人受益终生;一直佩服杨澄宇老师的理论修为,他的论文《最好的世代:诗人的超越与逍遥》曾反复阅读数遍,他的多处引用、评析的写作方法,对现象学理论的研究与参悟对我本篇论文的启发也颇深,他为我们推荐了诸多古典文献,台湾诗人周梦蝶、余光中的纪录片,为我的研究打开了一扇窗,完备详尽的研究离不开海量阅读与博采众长,杨老师无疑是我的领路人之一。另外,浦东干部学院的李冲锋老师对我影响深远,他性格爽直,热心助人,平时经常交流探讨一些学术现象与问题,他还曾转发过我发表在公众号上的三首初出茅庐的稚嫩之作,并对我加以支持鼓励,实在令我感动。

      千教万教,我们不仅要教学生学做真人,求得真知,自己也应一日三省,勤奋、认真、踏实地度过硕士生涯。郑桂华老师为了学术研究十年不曾看过电视,张教授的严谨、谦逊、勤奋更是让我们每位同学都耳濡目染、心领神会,他不止一次地和我们讲述自己的考博经历及读博历程,在北师大,他读完了七十本教育学方面的理论著作,为其做语文教育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古往今来的文献浩如烟海,我也曾在凛冽冬日,在空阔无人的图书馆一本一本挑选着为我所用的书籍,图书的择选,文献优劣的甄别尤为重要,每晚从自习室回到宿舍,已是夜阑人静之时,但想起张教授的叮咛与讲述,心中又重获奋斗的动力。

      毕业论文的写作绝非一蹴而就,张教授为我们上过专门的论文写作课程,从选题到篇章结构都为我们做了细致讲解,他还经常分享我们一些著名语文教育家的研究专著,张志公、阮真、吴研因等人的思想都对我产生了影响。张老师常说:“论文质量与焦虑程度成正比”,论文的写作无疑是焦虑的、严肃的,但在其间张老师推荐的文章、建议的讲座以及三年来一如既往的鼓励令人倍感关怀与温暖。他总说:“加油!”有时候仅短短几句,寥寥数语,便使人信心倍增,觉得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挖掘与求索。虽只在小学任教,张老师一直都建议保持阅读的广度与思想的深度,还推荐我去读巫宁坤先生的文,聆听汪曾祺文质兼美的散文《昆明的雨》,这些都为我论文的写作提供了灵感与养分。张老师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及了民国很多人都向往的桃花源,这样的桃花源,这样纯粹的学术氛围也是我所孜孜以求,心向往之的。遇此良师,实为我之所幸。
      我的导师冯钧国先生,学姐们都曾亲切地称他"冯爸",可见冯老师的人格魅力之深。冯老师写得一首工整有力的粉笔字,虽然没有给我们上过课,但有着与现当代文学领域专家陈子善老师一般的风雅气质,和善可亲,他总是笑容满面,在他眼里,我们都还是“孩子”,他非常关心我们的学习、家庭情况,第一次论文组开会研讨,我不幸突患急性肠胃炎,未能按时参加,冯老师亦对我表示了关心,对我在论文选题及正式写作中遇到的问题也总是不厌其烦地予以解答,为我指明最正确的方向。同门郭珊珊与钱枭同学也同样努力勤奋,我们小组在冯老师的引领下一直都在互相交流,共同寻求进步提升。尤其是在三月份,当得知我突然因输尿管结石加严重尿路感染独自入院后,因为处于疫情期间,连父母亲友皆未告知,也怕他们来照顾探望增加感染风险。因为论文事宜,冯老师得知我入院的消息,发来了很多问候,并且鼓励即将准备独自上手术台的我“不要怕,没事的。”那些鼓励支持的话语温暖人心,甚至在我最孤独无助的时候几乎要令人流下热泪,在此,真的感觉极有必要向冯老师道一声:“谢谢!”

      白驹过隙,三年硕士生涯一晃而过,感觉在华师的校园中还未学够,不忍离开。北大校友田晓菲在未名湖畔留下了对北大的回忆与眷恋,我也在丽娃河畔收获了友谊、思想与独立思辨的能力,逐渐形成自己的研究体系,也陆续在一些报刊网站上发表作品,如《明心见性,柔中见刚——从<上山>中女性形象看唐才子精神世界》、《生命精神的觉醒与复归——读汪军小说<归羊>》、《凉薄世态中的温暖花朵——读吕舒怀小说<津门往事>》等,渐渐觉得未来可期,但吾生有涯而知无涯,学术道路其修远兮,我的学术生涯才刚刚开始,仿佛那在图书馆中潜心研读,奋笔疾书的情景仍在昨日,历历在目,激励着我今后的日子里不断前行。


作者简介

作者:高媛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

就读时段:2017年7月 - 2020年7月


编辑|王洋

审核|方金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