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从我第一次走进华东师范大学美丽校园的那一刻,我便开始了与师大的不解之缘。回想在师大七年的学习和生活,老师们的敬业笃学、谆谆教诲和暖心关怀给了我最多的收获和感触。如今,我也走上讲台,成为了一名青年教师,学生时代的耳濡目染使我对教师的岗位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知。新学期伊始,我想将老师们留给我的宝贵经验整理和记录下来,作为未来工作的准绳和基石。
认真对待教学
我的老师们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教学上的专注。我们小语种的学生大多是零起步,大学期间既要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又要开拓视野,培养实践能力。老师们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帮助我们达到了以上目标,使我受益匪浅。
低年级最基础的课程之一便是法语语法,记得当时语法课安排在下午第一节,明晃晃的阳光照在课桌上,大家都难免要与睡意作一番斗争。上这门课的毕笑老师却总是有办法让大家提起精神,比我们大不了多少的她就像一个大姐姐,声音温柔却又一丝不苟地把每一条知识点讲授给我们。她的板书条理清晰,每个知识点辅以丰富的例句,我的思维一直跟着她的节奏,几乎从未在语法课上走过神。毕老师也会让大家做很多的口头操练,当有同学一时反应不过来时,她总是耐心地提示,鼓励同学自己寻找答案。毕老师的语法课帮助我打下了坚实的语言基础,现在我都时常把语法课上的笔记拿出来翻一翻,感觉就像把语言基础又巩固了一遍,看完会感觉心里特别踏实。
除了基础课程的细致详实,高年级和研究生的课程更是以其丰富深刻的内容开拓了我的视野,激发了我对科研的兴趣。尤记得翻译理论课上,袁筱一老师站在讲台上,用最优雅的语言解释最深奥的本雅明,我们一边感叹着“不明觉厉”,一边又被袁老师娓娓道来的讲述深深吸引。王静老师的文学课则为我们打开了文学批评的大门,我们认识了巴什拉,认识了里夏尔,知道了学习法国文学不仅是了解文学作品和文学史,还可以运用文学批评的方法“重新认识”文学作品。路鹏老师则带领我们走进了语言学的世界,通过了解索绪尔的观点,我们对语言有了新的认识,也第一次 发现原 来 生活中每天使用的东西也有这么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地方。学习语言不只是学习词汇和语法,还要透过它看到新的世界,而正是这些有深度的课程帮助我们做到了这一点。
除了吸收知识,学以致用也很重要,笔译、口译和视听说课正是巩固和锻炼实践能力的好机会,当然了,它们同时也是我们当时觉得“最具挑战性的”课程。视听说课上,我们都希望能拥有和徐岚老师一样标准的发音和专业的口译能力,可在没能听懂录音的时候,又都悄悄低下头,生怕被她叫到名字。其实,总是笑眯眯的徐老师从来没有因为我们答不上来问题而发过火,她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听力理解和口头表达的技巧,在重点难点上不厌其烦地帮助我们加深印象。在“紧张刺激”的课堂氛围中,我们的听说能力也不知不觉提高了很多。笔译和口译课上,杭零老师的课件是大家迫不及待想要拥有的宝典。杭老师的课内容充实,课堂上的每一秒钟都是“干货”,我总觉得笔译和口译课的时间过得特别快。杭 老师对 笔译作业的批改也很认真,从句法结构到词汇的语言色彩,她都会作严格的点评。有一次我的法译中作业被杭老师当作范文读给大家听,让我感觉信心倍增,因为得到杭老师的认可表示我具备了将学到的技巧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
我的老师们用行动告诉我,认真对待教学,让学生学有所获并且能够学以致用,是教师最首要的任务。
调整学生心态
在师大求学的七年间,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老师们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我当时的辅导员江乃兵老师总是乐于倾听同学们的心声,并且善于帮助大家调整心态,使大家能更好地融入到大学生活中。
我有过几次和江老师“倒苦水”的经历。有一次,我停放在宿舍地下车库的自行车找不着了,保洁阿姨说看到有人扛了一辆车到修车铺。我在修车铺找到了车,用我的钥匙打开了车锁,修车师傅才告诉我有人自称这是她的自行车,要师傅帮她换一把锁,师傅发现车上的锁是原装的,就没有帮她换,而是等着车主过去找车。虽然有修车师傅作证,我没有损失什么,但对方到场后的态度仍然让我感到十分后怕和气愤。我找到江老师,“义愤填膺”地和他讲述了事情的经过。江老师先是耐心地听我述说,告诉我遇到事情不要着急,要冷静处理,然后又给对方单位打了电话,和他们进行了沟通,告诉我对方已经认识到了错误,不会再发生类似的事情了,让我放心。一场小风暴就这样迅速地过去了,我的心情一点也没有受到影响,很快就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课业中。江老师总能准确地看出学生遇到了什么问题,想得到什么样的帮助,并且给出有益的建议。当时,我的不少同学都感叹,每次和江老师谈心后,虽然现实问题可能还在,但心情却舒畅了不少。记得大四实习结束后,因为不用再早出晚归,我的生活节奏陡然慢了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法集中精力学习,感觉每天都在焦虑的心情中虚度光阴。江老师在一次班会上问起了大家的近况,我就向他说起了自己的这种“消极怠工”的状态。江老师笑着说,每个人都会有状态好的时候和状态不好的阶段,在学习状态不好的时候,索性给自己放个小假,追追剧,看看闲书,等到状态恢复时再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学会调整心态,效率才能提高。江老师的建议我至今仍然觉得很受用,我也常用他的这番话安慰感到焦虑的学生。
我想,我在大学时代能够心无旁骛地学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及时得到老师的心理疏导。无论是遇到了生活上的困难、还是心理上的障碍,老师都能耐心地为我们排忧解难,现在回想起来,我仍然对此心怀感激。
关心学生生活
我的老师们总是给学生带来亲切温暖的感觉,我想,这是因为他们有着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关爱。
记得第一天来学校报到时,江乃兵老师看到我和父母带着大大小小好几箱行李,急忙去推来自己的自行车,让我们把东西都放在车上,先推到宿舍去安顿好再办其他的事情。开学后很快就是中秋节,江老师担心我们外地同学第一次离开父母,一个人在上海过中秋会感到孤独,就特地带着自己的爱人和孩子来到学校,把留在学校过节的同学们叫到一起,在外语学院前面的草坪上举办了一场小型的联欢活动。江老师从自己家带了月饼,让他的儿子给大家表演节目,还让大家畅所欲言,谈了对大学生活的感受以及遇到的困难。这场活动的气氛非常好,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但我想大家感受到的应该不仅是节日的欢乐,更是被老师关心着的那种幸福和感动。
我在研三的时候和和同是华师大法语系毕业的男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有一天,我们的法语启蒙老师朱伟明老师给我发了一条微信,她说:“百瑶,听到你们结婚的消息,我真心为你们感到高兴。祝福你们今后的生活幸福美满。”朱老师的话令我十分感动,我没想到,每年要带那么多新同学的朱老师,还能挂念着我们这对“老学生”,还能为我们生活中的小小进步而感到喜悦。前年,07 级的一位学妹不幸深患重病,双目失明,朱老师去医院看望了她,说了很多鼓励她的话,还喂她吃了饭。在我们心中,朱老师身上有着一种“治愈”的力量,相信她那温柔而关切的声音,那种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疼爱,一定让学妹感受到了爱和温暖。
培养社会责任感
最后,我还想说说大学期间,老师们对我们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我大三那年,汶川遭遇了大地震,全 国 都 笼罩在沉重而悲伤的气氛中 。2008 年 5 月 19 日 14 时 28 分,正在上课的毕笑老师暂停讲课,示意全班同学站起来。为地震中遇难的同胞默哀。窗外车鸣声响起,大家都低下头,表达对逝者的尊敬和怀念。三分钟后,当大家抬起头时,看到了毕老师脸上的泪水。之后,她还组织我们捐款,用于购买妇女用品寄到灾区。毕老师的善良和细心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用行动教给我们要心怀天下,要为他人着想。
作为当时法德俄学生联合党支部的书记,江乃兵老师要求党员同学们关心时政大事,学习党的精神,在每个月的支部会议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从大二开始,江老师让我担任法德俄学生联合党支部的副书记,负责组织每个月的支部生活。当时有的大四同学由于各种原因常常请假,江老师一方面建议我丰富支部活动的形式,让支部活动不再总是刻板严肃,而是融入一些趣味性的元素,让大家愿意放松地畅所欲言;另一方面,他也和所有支部成员强调了作为学生党员按时参加党支部活动的重要性。在每次支部会议上,江老师都会为党员同学们答疑解惑,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参加和组织支部活动,我也得到了进步和提高,不但更加关心国家大事,也加强了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记得当年,我们支部策划了一次采访老党员的活动,还获得了上海市的奖项呢。
整理完大学时代留在我记忆中的这些难忘的片断,我想,师大老师们的人文素养不仅是体现在每个老师的个体行为上,更是体现在一个系、一个院、甚至整个学校的教师队伍身上。作为学生,我从师大的老师们那里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更领悟到了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和品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自古以来就有着多重含义,在新时代,我的老师们更是向我展现了“教书育人”四个字的丰富内涵。
作为老师,我很幸运能够从学生时代的经历中体会到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正如魏巍先生在《我的老师》中所说:“……叙述着他们的时候,我并不是想一一地去评价他们……我想也就是在回忆起他们的时候,加深了我对于教师这种职业的理解。”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时常记起老师们当年的言传身教,提醒自己像他们一样践行教师的使命。也许我的学生中将来也会有人成为教师,希望我的言行能够成为传承教师精神的一环。
作者简介
作者:左百瑶
现工作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华东师大就读时间段:2006年9月至2013年6月
编辑|王洋
审核|方金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