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

师德标兵│阎恩荣:海岛生态的守护者与教育创新的践行者

发布日期: 2024-11-27   作者:  浏览次数: 10

在华东师范大学的校园里,有这样一位教授,他牢记“立德树人”初心使命、积极践行教育家精神,始终把培养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他就是阎恩荣教授,一位在岛屿生态学领域默默耕耘的科学家。

阎恩荣教授作为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生态学科骨干以及崇明生态研究院Ⅳ类高峰学科“岛屿大气与生态” 生态保育与修复研究中心主任,他积极发扬科学家精神、“求实创造,为人师表”,坚守教学一线,扎根海岛,创立并发展岛屿生态学研究方向,通过科研反哺教学、教学促进科研的方式,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潜心教学,与时俱进,争做培养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的排头兵

阎恩荣教授始终把教书育人工作放在首位,特别是在担任生态学本科教学点责任教授期间,他大力推行教学改革,精心编制专业点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了一系列特色专业课程,构建了具有华东师范大学鲜明特色的生态学本科人才教学体系。通过带领学生与社会对话,锻造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责任,为学院人才培养和华东师范大学生态学科成功入选国家一流本科建设点做出巨大贡献。

图片1.png

阎恩荣教授率先提出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读、论、行、动”,紧密贴合生态学专业学科特色,以“五育并举”理念为指引,旨在培养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思践悟、知行合一”的能力。他携手青年骨干教师精心设计和开设《丈量美丽中国》野外实践课,针对特定的生态学问题,带领学生前往中国最具生态特色的地区开展野外调查、测量和研究,度量青山绿水的“金山银山”价值,育植“中国观点”的理论产出能力。在课程中,阎恩荣教授不仅注重科研素养训练和实践,还巧妙地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其中,通过开展当地红色资源调研学习,激发当代青年生态学家勇于探索、吃苦耐劳和使命担当的家国情怀。

《丈量美丽中国》课程自2021年以来已开设三期,先后“丈量”彩云之南、美丽海疆和林海雪原,取得了显著育人成效。该课程受到了中国青年报、文汇报、青年报等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并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等殊荣。

此外,阎恩荣教授主讲专业必修课《生态学研究思想史》和全校公选课《人类思维与学科发展史:生态学》。在教学中,他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建设讨论型课堂,引导学生树立“大自然是最好的教科书”的学习意识,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热情和兴趣,协同提升本科生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素养。

阎恩荣教授坚持师者的“蜡烛”精神、“灯塔”和“守岛”精神,既当学生的学业领路人,也做学生的人生导师,以情感人,帮助学生化解各种人生困扰。近10多年来,始终把关心、帮扶学业落后和家庭困难的学生作为育人工作重点,通过谈心聊天、学业指导等方式,帮助多名学业困难生顺利完成学业,走入社会发光发热。

阎恩荣教授多年来始终秉持“勤学笃行、启智润心、胸怀天下”的教育学家精神,以身示教、严谨治学,带领研究生深耕生态学研究、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帮助学生不断提升综合素养和关键能力。近年来,多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优秀留学生奖、上海市优秀毕业生、上海市优秀留学生奖、华东师范大学优秀毕业生奖、优秀硕博士论文奖等荣誉。课题组多名学生在生态学顶级刊物发表论文。部分博士毕业生目前已成为国内知名高校的生态学专业骨干教授。值得关注的是,在阎恩荣教授的影响下,部分毕业生考取选调生,前往祖国基层一线发挥专业技能和苦干精神,表现优秀,现已走上领导岗位。

二、承优探新,艰苦创业,勇做学科创新发展的先行者

针对国内生态学科海岛研究方向相对滞后、学校生态学科海岛研究方向空白的现状,阎恩荣教授勇于走出我校传统优势研究领域的舒适区,积极应对挑战,以前瞻性的眼光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开辟海岛生态学研究新领域,于2015年创建“普陀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阎恩荣教授长期奔波于上海和舟山,与舟山当地各级管理和业务部门以及自然资源部东海分局建立了深度的合作关系。通过8年艰苦创业和扎实工作,在学校的支持和培育下,该野外站升级建成“浙江舟山岛屿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已于2023年正式入选自然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填补了我国岛屿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布局空白,也为我校岛屿生态学新方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阎恩荣教授注重学科队伍建设和传承,打造以老带新和激发创新潜力的学术传帮带机制,积极推动学科内交叉融合,组建海岛生态学研究梯队。融合生物多样性、生物入侵、岛屿生物地理学、生态系统模型等多专业方向的青年人才联合攻关研究,培养出了一支专业优势突出、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的海岛生态研究队伍,为我国海岛生态领域取得国际发言权奠定了人才基础。2023年,阎恩荣教授牵头的“海岛生态学教师团队”入选了华东师范大学第二届“立德树人”教师团队。

目前,“浙江舟山岛屿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已成为我校生态学科新的增长点,“岛屿生态”已成为我校生态学的新品牌,同时为我校生物、河口海岸、地理地质、海洋、化学、信息技术、材料、人文史地、教育、哲学(佛教)、旅游等学科建设提供支撑。

在打造野外研究平台的同时,阎恩荣教授围绕我国东部海岛和近岸山地的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植被保护与恢复等开展科学研究,是我国海岛生态学的开创者和常绿阔叶林生态学的优秀学者。近10年来,阎恩荣教授获得了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资助,在多个生态学顶级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2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3项。

三、胸怀天下,脚踏实地,勤做社会发展的支撑者

阎恩荣教授及其所带领的“岛屿生态”教师团队始终秉承将科研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服务国家战略、心系社会办实事,积极把科研成果向生产一线转化,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海岛和海域立体监测、海岛自然资源数据共享、海岛生态保护和修复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智慧支撑。

针对我国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立体协同监测存在技术瓶颈,阎恩荣教授研究团队通过卫星遥感及近地面调查,为自然资源部海域海岛管理司、海洋预警监测司、上海市海洋局提供支撑服务。研发海岛植物物种多样性保护技术,编印东海区海岛海域监视监测工作方案,增强东海区海岛生态综合监视能力,服务于国家海岛管理业务需求。

针对我国海岛生物多样性等自然资源及其动态信息的长期缺失,阎恩荣教授研究团队通过野外样线和样点调查、遥感与无人机航拍等方式,建立东海岛屿生物多样性资源基础数据库,构建全国最大的海岛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库,填补了我国东海“一岛一图一账”信息系统的空白,为我国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及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一手基础数据支撑。在此基础上参与专著《中国近岸海洋生态学研究与管理》的编写,并发表了相关高水平论文。

聚焦海岛生态保护和修复,助力舟山国家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构建海岛近自然恢复植物群落模式,进一步完善海岛植被生态修复技术,在当地推广使用面积5831.03公顷,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166亿元;建立海岛古树“一树一档”档案,研发海岛森林病虫害治理技术和古树健康保育措施,修复浙江省普陀山和上海市大金山岛古树298株,特有珍稀古树普陀鹅耳枥的健康状况得到极大改善;使用信息化手段,为普陀山和洛迦山古树名木资源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推动公众参与认养保护,平台建成3年多来,使用人次已达20万人,极大推动了公众参与自然保护的积极性和便利程度。研发松材线虫病和白蚁生态防治技术,为舟山群岛超过591.73公顷的林地病虫害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持。

以上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9项,为东海岛植被的生态化改造和近自然恢复奠定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产生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有效助力于舟山国家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阎恩荣教授以其突出的学术成就、无私的育人精神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为生态学领域尤其是海岛生态研究方向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不仅是海岛生态的守护者、教育创新的践行者更是新时代科研工作者的楷模,他的先进事迹将永远激励着广大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学子不断前行、追求卓越。

                                                                                                                                                      图文来源: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